2月18日,农历正月二十一,汉江碧波荡漾,鱼梁洲春意盎然。以“穿天盛景 非遗华章”为主题的第十九届襄阳穿天节文化活动在湖北襄阳汉江沿岸及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同步启动。这一传承千年的民俗盛事,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焕发新生,成为展现襄阳文化魅力、凝聚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
古俗新韵:沉浸式体验激活千年文脉
清晨,千余名市民与文化志愿者登上“汉水神韵号”游轮,溯汉江而行,在《诗经·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吟诵声中,重温“神女解佩”的浪漫传说。游客王女士感叹:“泛舟寻石、踏青祈福,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与此同时,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内,非遗技艺展演、汉服巡游、民歌对唱等活动轮番登场,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旅的深度融合,吸引数万市民驻足参与。
作为汉江流域特有的民俗节日,穿天节自古便有寻石祈福、踏青相亲之俗。如今的穿天节,既保留了宣读《护江誓言》、汉江奇石展等传统仪式,更创新融入国潮市集、非遗直播等元素。活动现场,襄阳花鼓戏、襄河道坠子等非遗表演赢得阵阵喝彩,年轻一代身着汉服打卡古风场景,传统文化以青春姿态“破圈”传播。
薪火相传:民间力量筑起文化传承长城
从2006年首届穿天节仅百人参与,到如今成为省级非遗项目,这场持续十八载的文化接力背后,是无数襄阳人的坚守。襄阳汉水文化研究会联合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汉服社等团体,常年开展资料抢救、习俗复原工作。年逾七旬的民俗学者魏平柱,数十年挖掘整理古籍文献,从《列仙传》到《水经注》,为穿天节厘清历史脉络;非遗传承人郝桂萍将襄河道坠子融入节日表演,让古老曲艺重焕生机。
“穿天节是襄阳人的文化基因。”活动发起人高军介绍,通过建立专项保护基金、编撰乡土教材、举办非遗大赛等举措,穿天节已形成“政府引导+民间主导+全民参与”的传承模式。2023年调查显示,当地青少年对穿天节的认知度达82%,较十年前提升逾40个百分点。
文旅共兴:一张名片赋能城市发展
穿天节的复兴,不仅赓续了城市文脉,更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文化引擎。据统计,本届活动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消费超千万元,鱼梁洲生态公园单日客流突破5万人次。襄阳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正以穿天节为核心,打造“汉江非遗走廊”,开发主题游船、文创产品等业态,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产业“硬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襄阳穿天节的保护计划再度升级:建立数字化非遗档案库,运用VR技术复原古俗场景;与高校合作开设传承人研修班;推动“穿天节”IP与影视、动漫跨界融合……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文化自信为笔,在新时代续写“汉水明珠”的璀璨篇章。
记者手记
从《诗经》中的浪漫吟唱,到如今汉江两岸的欢腾盛景,穿天节的千年传承,见证着襄阳人对文化的敬畏与创新。当白发学者与青春面孔共同守护文化根脉,当古老习俗与当代生活碰撞出新火花,非遗便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成为涌动在街头巷尾的生命力。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生长。